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建構多空部位 - 買最強、空最弱的金融操作







買最強、空最弱的金融操作。

中間根據自己觀察的盤勢調節過好多次部位,只是一個大概的概念。

我的多空部位比例是隨時針對觀察到的盤勢做調節,未必永遠是完美的1:1避險。

之所以同時持有多空是為了規避暴跌、暴漲的系統性風險。(通常是規避暴跌)

建倉時間不同,因為這並不是一組獨立的投資組合,而只是我整體建構部位中的一個環節。因一開始純粹是利用金融空單作避險,後來發現有轉強的跡象,就在組合中插入強勢的個股。

2012年3月12日 星期一

認識期貨契約

認識期貨契約,了解槓桿與保證金原本就是踏入該期貨商品的基礎工作。


以台指8000點計算,每口契約價值160萬,原始保證金83,000,
金融槓桿約20倍。


8000點每口契約40萬,原始保證金20,750,金融槓桿約20倍。


以850點記算,每口契約850,000即85萬,原始保證金61,000,金融槓桿約14倍。


以300點計算,每口契約1,200,000即120萬,原始保證金68,000,金融槓桿約17.6倍。

對於任何期貨商品上面的工作都是基本功。



2012年3月5日 星期一

靈性的致富法則


「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今天要和大家談靈性的致富法則。




靈性的富裕法則涵括在一句精髓當中就講完了,這句精髓就是:

"To give and to receive are one in truth." - ACIM

但是這樣對大家來講或許太抽象了,我有必要替大家解釋一下怎麼用。



首先思考一下:What you give is what you receive.


給與得必定同時出現,在時空環境下或許會顯示為有時間差的形式,也就是傳統常聽到的因果的形式,

但實際上給與得是同時出現的。

那麼為什麼傳統上好多人做了一般人眼中的charity卻沒有回報呢?

「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我想跟大家分享在給與得上,並不是像表面上看到的這麼簡單。

這實際上牽涉到你認同對象的問題;你認同甚麼你就成為甚麼。

一般人所謂的做好事,總是脫離不了看到匱乏;人們是先在心中看到且判斷某人或某團體是匱乏的,需要幫助的,才決定掏錢或給予他幫助。

當你這樣去認同的時候,你眼中看到的是匱乏,你所認同的就是匱乏。

現在的你或許會認為只是我的認同有那麼嚴重和那麼大的影響力嗎?

我想跟你說你的認同就是你眼中所看到的現實以及你所體驗及將體驗的經驗。

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我這邊寫的what you give其實涵蓋了how you give,

也就是在給出時你的心理狀況。

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好,理論談得差不多了,現在我要開始給你一些證明。

我分別從台灣傳統宗教,還有相信上帝的猶太教或基督教舉例給您聽。

我想先申明,這邊的靈性是著重在一種普世的經驗,

就跟交易的經驗一樣,而不需要演變成宗教衝突,不管你信甚麼都會有幫助。


傳統宗教來說,我提出補財庫和拜財神還有所謂許願還願來解釋給與得的法則。

財神是富裕的象徵,因此給財神某種角度來說在你的心識中你認同的是富裕而非匱乏。許願並在當下說若願望達成將要還願,也是符合給與得的法則,因為誠心的許願在當下可以說你已經給出去了,所以得必然也同時發生了。

財神廟常常有所謂借發財金的制度,其實也是冥冥中符合了給與得的法則,所以會對人有幫助。


基督宗教來說,我提出十一奉獻來解釋給與得的法則。

"Honor the LORD with your substance, and with the firstfruits of all your increase:

So shall your barns be filled with plenty, and your presses shall burst out with new wine."

猶太基督教中的上帝絕對不是匱乏的象徵,當你先把最好的給神的時候,你就是在與富裕做認同。









我建議大家不要一天到晚把零和遊戲別人賺走你的錢」這些帶有犧牲與損失的觀念放在腦中,因為那會成為你的現實。"What you give is what you receive." 一個常常想掠奪別人的人,反而常常被人掠奪。

或許一般人會覺得很不可思議,因為那仿佛是天經地義的事,好像就是他的現實,但我請你回憶一下聖經中五餅二魚餵飽幾千人的故事。在人不能的事,在神和靈性的角度則都是可能的。

聖經上說: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所以真的不要讓自己腦袋中總是存有掠奪別人財產的想法。



如果有緣人看了這篇文章獲益良多,很想轉帳給我的話也可以寫信給我XD

因為既然是我們共有的靈性透過我啟發了你,此時此刻我或許在你的心識中就是富裕的象徵,

(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藏傳佛教的法王會被稱作是如意寶的原因。如果他真的正確教授富裕的法則,從這個角度你也可以說他是如意寶。

當然你也可以去找其他在您心目中符合不住相布施的對象。

但我建議您別再用傳統布施的觀念去看和去給,

記住:To give and to receive are one. What you give is what you receive.


論大金額之籌碼變動

續論奇的作法與談談交易風格

既然奇的作法必須因當時的情況而定
那麼在想達成高倍數的獲利之前
我建議您先想想你要的倍數到底是什麼
然後你想在多少時間內達成

也就是
多少時間內達成幾倍這個問題

五天內達成20倍
半年內達成20倍

你在不同市場選擇的工具就會不同
或著說操作方法就會不同
以台指來說
五天內達成大概得用op,可是你就得尋找與等待那可能一年一次的機會
半年內達成,你可能就可以拆成兩三次來做
例如每次做五倍,五倍乘以五倍就二十五倍

問題是這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談到這邊我要跟你談談交易風格這個問題

我常說金融沒有標準答案
但是有最適合你的答案

你前幾封信有幾次都提到你和我的回文產生共鳴
先不提其他人相較於我給你哪些觀念
但有一個可能就是你自己一直在尋找的交易風格與我類似

我建議你不要先急著想去挖別人的東西
或著這樣說你當然可以挖別人的東西
但是同時你要想那真的是你要的嗎

同樣是賺錢,有很多種方法,
不一定只有金融操作才能賺錢,但今天我們選擇當個交易者,
除了因為交易本身可以賺錢以外
一方面是我們熱愛交易。
至少在某些程度有某種原因吸引你

同樣的道理,交易當中有很多做法都可以賺錢,
但我跟你說你或許要選擇當下最符合你風格的作法

我舉個例子給你聽好了

初我跟著學的師父
他也是台股起家的,基本上他認為期指的達成度很低
所以當初他很不建議我去碰那塊

目前來說,我認為在很多方面我已經超越他
當然可能在某些方面還是不如他
但這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符合你自己的模式

他的交易邏輯是每天都要下苦工
他每天都會花一兩個小時認真下去做掃股的動作

當初我也跟著他練了一兩年
我的技術分析基本功是那時打下的

但是他的交易風格和邏輯基本上就和我有不同之處
因為我不認為賺錢一定要每天盯在螢幕前
我當初在尋找的是一種一旦練成就算不整天盯著看盤還是可以賺的境界
現在我果然練成了
這也是為什麼我更重視台指期,因為台指期可以達成我的目的
而他還是堅持在那邊掃股

我跟你說並沒有什麼對錯
因為兩個人不同風格但都可以賺錢
重點是你喜歡怎樣,你的風格是什麼
你就會走出怎麼樣的路


再論奇正之分與衡量功力的標準

你提出來的問題有點多
我還是照我的想法分次回給你

首先先來談談奇正之分

俗話說:兵者,詭道也。
金融操作也必須使用金融槓桿才能有大報酬
這也就是為什麼 奇 的作法相對於 正 來說會那麼吸引人


但是我跟你說要用奇,必須搭配天時、地利、人和
而正的用法則幾乎隨時各種情況下都可以進行的

你看三國演義就知道了
諸葛亮哪一次用奇不是因時因地制宜的

在金融操作上也是同樣道理
奇的作法必須搭配行情或波動才能進行

首先,如果你沒有觀察風險或點位的技術,就算有行情你也作不到。
這就好比你沒有諸葛亮的計略,就算有天時、地利、人和,你也不知如何用奇。

說點具體的,你實際上把台指期技術線型叫出來看
過去一年能夠在四五天內達成30-60倍op槓桿的不就只有8/4那次嗎
那麼其他時間點,就算你有觀察風險點位的能力與技術
你也是施展不出來啊
也就是如果一個操作者是只會用奇,只想做大槓桿的風格
那其他時間他最該做的就是好好睡覺發呆,不要亂出手,等待下次機會

但是正的作法這些沒大行情的時間依舊可以獲利啊。
所以為什麼不讓自己成為一個奇正都擅長的人才呢

----現在來談談另一主題-----

我要跟你談一下衡量交易者技術高低的問題
因為你提到某人對於怎樣是技術好的看法

事實上常常你會覺得誰很強又或著聽到誰說自己很強
我認為如果沒有一個客觀的比較標準,根本是各說各話
強不強都只是自己說的嗎?

我提出幾個標準來判別交易者的強弱,供您參考

1.最小生存金額 或 最小致富金額的概念

我認為一個很客觀地衡量交易者功力的發法就是
在今天的社會,有多少籌碼他才能夠單純透過金融操作的獲利活下去

生存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生存不能只是依賴於一次不小心的猜對行情或中大獎
而是必須有穩定的獲利基礎

舉例來說,今天在台灣要活下去每個月大概可以抓2 萬塊作基準
也就是說衡量一個交易者的功力只要看他需要多少籌碼
才能每個月穩定的產生2 萬塊的獲利

至於最小致富金額的標準就更高了
獲利不僅要涵蓋生存的2 萬塊還必須有超出來的部位才能讓本金不斷加大

並不是一次單純的交易競賽獲利排名第一的就是老大


( 待續 )

論賭的必要與奇正之分

德國股神科斯托蘭尼說過的名言:
「有錢的人,可以投機;錢少的人,不可以投機;根本沒錢的人,必須投機。」

"什麼都沒有的人必須賭。"
這句話我認為已經足以解答你的疑惑

或許您經驗中還沒有做到過單筆投入部位20倍以上大倍數的獲利
所以會對於這種狀況存在一種憧憬

用一萬塊下去賭壓滿倉和用十萬塊下去賭壓滿倉和用一百萬下去賭壓滿倉
就算對那個人而言同樣是全部的資金意義也是不一樣的

以一萬塊或十萬塊來說透過穩定操作還是很難光靠這筆錢的獲利養活自己
但如果給我二十萬到一百萬來操作,
在今天這個社會,我就可以光靠資本利得來養活自己。

兵法有奇正之分
你可以把自己想成三國時代的諸葛臥龍 資金部位就是你手中的精兵
要用五千精兵消滅十萬大軍,一定要用奇
但要用十萬大軍賺到五千利潤則不需要用奇,規規矩矩就會賺到。
但你總不會因此認為因為有奇的作法的存在,正的作法就沒有價值

現在先不要提百倍獲利這種誇張的槓桿
但去年八月殺下來這波確實option put有30~ 60倍的槓桿
option版也有板友做到了 他成功把6000資金變成36萬NT

這絕非只是運氣,這波下殺是頗明確而且有很多線索的
但用6000去買我會覺得他很聰明
但如果用60萬去買,除非他身家有幾千萬到好幾億
或著他的目標是要賭到3600萬
不然真的有這必要嗎

你有懂我要講的點嗎
賭的必要建構在兩個層面
一個是你賭的金額本身在今天這個社會上能提供你什麼價值
一萬和一百萬提供的是完全不同等級的生活水平
另一個層面是對你而言多少金額是你願意不計一切代價去爭取的

我有一個朋友他的志向就是從金融市場賺八百萬到一千萬後退休
但他目前手上根本沒有五十萬的資金可供操作
因此用正是不可能的,這種情況下要達成目標只能用奇
因此他會去賭幾萬塊到幾十萬的option
因為我了解他的目標是百萬級的
所以我可以理解他這樣去做的理由
盡管我也不會十分認同就是

後面你提到很多觀察點
還有你操作核心邏輯還有運氣的見解
你提到的那些觀察點
我覺得就像你說的歷史上都會有反例也不夠充分
那些東西當然有參考價值,但你還需要一些其它的觀察點
不然你給我的感覺就是像現在這樣
賺到了心裡卻不踏實

我本身認為我的操作所基於的觀察點是比你說的那些肯定多了
表面上或許我跟你賺的外在操作模式很像
都是類似一百萬操作三口小台
但可能我的操作是基於一種更大豁然率的肯定性遠超出你提的運氣

你提到你不知道這波會漲到幾點
我認為你這樣說很坦白也很中肯
但我可以告訴你我的境界是我也不知道會漲到幾點
但什麼時候要下跌或崩盤我會知道
在崩盤發生以前我都可以很輕鬆自在
我可以減碼少賺或加碼多賺視我觀察到的情況而定



我覺得有機會如果以能認識一些選擇權的高手
是單憑買進選擇權操作賺錢的
你就會知道要光憑選擇權買權賺錢的話
絕對要有比運氣更多的東西才有可能達成


與學生互動的模式

我認為交流應該是建立在對等的程度上面
基於互惠才有意義

但是我並不知道您的程度如何
或許您的操作邏輯裡根本沒有我想要的東西
當然也有可能有但是因為還沒機會拜讀過您的高論
因此我也還沒有機會看到那些點

何不直接來信談談你想聊的實質主題
這樣子很快我們就會知道到底對彼此而言有沒有互惠交流的必要


幾封信下來或許我們可以感覺到對方程度如何
那時候如果程度差不多就可以繼續交流下去

若是其中一方程度有很大的落差
則應該改用請教一詞才洽當

我對教學很有熱忱 自有自己的原因
也希望碰到對的人能把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傳承下去
但是學生必須尊重老師這點是我很強調的


讓我們暫時先用交流的方式談談您想聊的主題吧
如果有我想學的點的話 反過來我該向您請教呢

再論金融槓桿

真的懂的人操作起來內心是很踏實的

本人認為所謂金融操作就是一個針對風險調節金融槓桿的過程


以前自己不懂的時候當然也是內心非常混亂

現在回過頭來看心情忐忑不安大概就是兩個點


1.根本對於風險的判斷沒有頭緒:

如果如本人所說金融操作就是一個針對風險調節槓桿比例的過程

那麼如果對於當前的風險沒有一種感覺或觀查點的話

就提不上如何針對風險調節槓桿

有些人提出移動式停損法作為一種替代方案

但本人認為如果你真的抓得到風險的話 槓桿的調節可以更瀟灑的



抓不到當前的風險比例就好像盲人在走路一般 內心隨時都處在一種怕撞到什麼的狀態

If you KNOW something, you will not fear.

恐懼來自於不知道。

這是第一點


2.過度使用槓桿或不知如何調節槓桿

常常板上大家喜歡把停損掛在嘴上

本人喜歡用槓桿調節這個辭彙

因為停損給人的感覺不是1 就是0

但是實際上的操作部位是可以在1 和0 和-1 (放空)之間切割成很多微小的部位

( 實際上透過金融槓桿本來也就不限於1 和-1之間,這邊只是針對操作現貨的人來說 )

這就是所謂的槓桿調節



實際上有些在市場賺錢的人未必第一點和第二點都做得很好

有些人可能只是很會做部位控管,未必很能掌握當前的風險

也有些人可能很會判斷當前的點位 (風險)
但未必很會利用金融槓桿

但只要在他懂得部分控得不錯
還是能賺到錢


我認為這些贏家只要進一步將這兩者都提升到一定的程度以上
必然大幅提升獲利能力

如果上面提到兩個問題都克服了

你的心情隨時大致上都很踏實的

另外還有一些靈性的致富法則

配合使用你就更踏實了

不過那部份這篇先不提了